第五次活动——盲行(精选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五次活动——盲行(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第五次活动——盲行(精选文档)

 

 信任盲行 活动时间:2014-11-18 周二 中午 12:50-14:00 活动地点:心理社团活动室,校园 活动器材:不透光眼罩、红领巾 活动成员:心理社所有成员 活动 规则:指定一部分同学到中间来站成两竖排,这些同学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盲人,其他同学首先扮演的角色是拐杖。任务——盲人的任务是尽力配合拐杖,拐杖的任务是全力协助盲人,两人一组作搭档,共同走过一段设有障碍的路线。到达中转站之后,按照老师的提示安静、迅速地互换角色,盲人把眼罩摘下给搭档。角色互换后,拐杖要协助盲人走过一段设有不同障碍的路线,最终回到教室坐在一起。注意,整个过程不能用语言交流,盲人绝对不许提问。

 活动流程:签到-分组-导入—活动—分享 注意事项:

 1. 关注焦点是未知的恐惧

 * 不需要提前告知本次活动的意义,让其关注身体和心理的细微的变化即可。

 2. 关注焦点是安全感

 * 根据人的逆反心理,去强调我们活动可能会造成一些身体的小伤害,不是完全的安全,大家务必要保护好自己和同伴。

 3. 关注焦点是理解和沟通

 * 强调活动中,大家的身体会受到一些限制,大家尽可能地去照顾他人 4. 关于分组方式

 * 报 1-2 号,随机分组

 * 性别搭配 活动过程照片:

 学生活动分享感言:

 同学:做“盲人”时特别紧张,害怕不敢往前走,也怕我的“拐杖”松手把我摔了。不过在行进中,他对我暗示的比较好,只要顺着他的意思走,就能顺利地走完路线,从中我能感受到彼此间的信任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同学:我认为“盲人”一般能很快适应的,我觉得自己的独立性是很强的,只要稍微给我一些暗示,我就能做得很好,如果我的同伴过度地保护我,我会觉得不舒服,不愿意让他搀扶我。

  同学:我做的是“盲人”,起初我觉得很简单,自己摸索就可以了,但是黑暗中我什么也看不清楚,还真是有些恐惧。后来,我的同伴轻轻地扶着我,在转弯和上楼梯时都给我一些暗示,我的行走就挺顺利的,也没有那么害怕了。心里特别感谢我的“拐棍”。

 同学:我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信任我的“拐棍”,认为他照顾得不周到,只是在我遇到台阶之类的障碍时才提醒我,很多时候还要靠我自己去摸索体验。不过,结束后我也挺感谢他的,因为他给了我一个自己探索的机会。有时候我发现相信别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我们平时还是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自己。

 同学:我觉得我能把“盲人”安全地送到指定地点,心里很高兴。没有把人家磕着碰着,很有成就感。尤其是他对我说谢谢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指导老师点评:

 总体来说,活动进行的很顺畅,也没有出现所担心的安全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不同的“盲人”与“拐杖”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特征,一些“盲人”和他们的“拐杖”配合得比较默契,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但也有“盲人”表现出对其他人信任度较低,行动比较迟缓。有些“拐杖”觉得自己很熟悉场景,觉得没什么困难,然后就很自信地带着“盲人”行走,没有考虑到“盲人”的实际情况,结果在行进中出现了挫折,使“盲人”降低了对“拐杖”的信任感,后面的行走就变得更加犹豫和困难。有些“盲人”非常信任“拐杖”,但是“拐杖”不细心,使“盲人”被碰了或者险些跌倒,这也影响到“盲人”对“拐杖”的信任感。还有的“拐杖”非常细心,但“盲人”一直缺乏信任感,没有安全感,不敢随从“拐杖”的引路。有的“拐杖”对“盲人”照顾的无微不至,但“盲人”不习惯“拐杖”的这种亲密接触。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在障碍面前的无助、孤独甚至恐惧,内心特别渴望得到帮助与支持。“拐杖”的出现是“盲人”的“救命稻草”。但做好“拐杖”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要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考虑他人的实际需要。“盲人”只有对“拐杖”信任,才能心底坦然、步履从容。而通过“盲人”与“拐杖”角色互换,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帮助他人与信任他人中的不足,进一步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欣慰与快乐。

  厦门一中集美分校心理社

  指导老师:欧苏兰

  2014 年 11 月 19 日

推荐访问:第五次 精选 文档 第五次活动——盲行 盲行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