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科学第五次备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八科学第五次备课,供大家参考。

初中:八科学第五次备课

 

 备课活动记录表 备课组:

 八 年 级科学 日期时间:

 4.13 两周教学过程中的疑问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计算;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气体交换、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 两周学生常见错题整理(或试卷分析反思)

 化学式配平困难及计算技能薄弱 实验操作能力较差 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实验的理解

 统一两周教学进度 3.3-3.6

 两周教学内容研讨 ——设计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设计学习过程

 3.3 化学方程式 第一课时:化学方程式 引入新课(复习引入)

 最近我们都非常关注“神州六号”,那么两位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地球上和飞船中的质量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一样,因为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着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师顺势引入:那么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了其他物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跟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比较,是增加,减少,还是一样呢? 学生回答可能有不同答案→教师紧接着逼问:要进行你的猜想我们必须进行实验(学生齐声回答)

 ※ 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一】(祥见学生活动记录表)

 教师出示天平问:天平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2. 教师演示实验回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a、先在锥形瓶底部铺上一层干燥的细纱,再放进一粒火柴头那样大小的白磷。用橡皮塞塞紧瓶口,把瓶子放在天平的左托盘,在右托盘上加砝码并调节游码位置,使天平达到平衡。→问:此步天平的作用是什么?

 b、然后取下锥形瓶,加微热(注意:锥形瓶加热需加

  ),使白磷燃烧。观察到瓶内出现了

  的现象,发生了

 (填 化学或物理)变化。

 c、等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把锥形瓶放回左托盘上,观察到天平的平衡

 (发生变化或保持不变)。这说明在化学反应前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和反应物的总质量

  (发生变化或保持不变)

 【探究活动二】

 1.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回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a、把盛有无色氢氧化钠(NaOH)溶液的短试管,

 小心地放入盛有蓝色硫酸铜(CuSO4)溶液的锥形瓶里, 塞紧瓶塞。再把盛有短试管的锥形瓶放在天平的左托盘 上,在右托盘上加砝码并调节游码位置,使天平达到平衡。

 b、然后拿起锥形瓶并使它倾斜,让短试管中的 NaOH 溶液倒入 CuSO4 溶液中,两种溶液充分接触后,可以观察到

  现象,发生了

 (化学或物理)变化。

 c、再把锥形瓶放回左托盘上,观察到天平的平衡

  (发生变化或保持不变)说明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

 (发生变化或保持不变)。

  由探究一和二可知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宏观含义→[板书第 1 点] 【探究活动三】

  为了进一步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请同学们一起完成下列活动。

  1. 试画出氢气(H2)和氧气(O2)反应生成水分子(H2O)的示意图。

  2. 从上述示意图中,你发现在化学反应前,有

 个

 原子和

 个

  原子;在反应后。有

  个

  原子和

  个

 原子;所以说在化 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

 (发生变化或保持不变)。

  3. 从上述示意图中,你还可以发现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数目

 (发生变化或保持不变)。

 总结: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含义。

 ※ 课堂小结(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含义)

 第 2 课时:化学方程式

  ※

 引入新课(直接引入)

 1.师叙述: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方程式呢?请课本 P98 页《小资料》 不同国家的化学书中,关于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中文

  氢气

 + 氧气

 → 水

  2H2+O2=2H2O 英文

  hydrogen + oxygen = water

 2H2+O2=2H2O 日文

  酸素 +

 水素

 =

 水

  2H2+O2=2H2O 师:通过《小资料》可知:学习方程式是为了便于国际上进行化学知识的交流。那么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它有哪些涵义?怎样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2.【探究活动一】

 请判断以下化学方程式的正误,若错误指出原因? a、4P+5O2==== 2P2O5

 b、2P2O5 ==== 4P+5O2

 c、 P + O2==== P2O5

  d、Cu+H2O=CuO+H2↑

 通过探究得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板书)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即反应是真实存在的)

 2.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两大原则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和种类不变)

 师讲解:那么怎样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结合书本先让学生进行一步一个字概括)板书: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注、四等)

 写: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

 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注:注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 等:将短线改为等号 3.以第 2 册学过的《H2O2 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例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

 H2O2 —— H2O+O2

 (2.配):2H2O2

 —— 2H2O+O2 (3.注):2H2O2 —— 2H2O+O2↑

  (4.等):2H2O2====2H2O+O2↑ 4.再通过 3 个例题(课堂练习 1)进行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的巩固。

 (1)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3Fe+2O2=====Fe3O4

 (2)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CH4+2O2=====CO2+2H2O

  (3)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水

 2KmnO4====K2MnO4+MnO2+O2↑ 5.再通过改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来进一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根据已学知识判断下列反应方程式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

 a、3Fe+2O2====Fe3O4

 b、Mg+O2=====MgO

  c、CH4+O2====CO2+H2O (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C

 +

 CO2 —— CO

 2.

 Al +

 O2

 —— Al2O3

  3.

 CuO +

 C —— Cu +

 CO2

  4.

 C2H2 +

  O2——

 H2O+

  CO2

  5.

  H2S +

 O2 ——

 S+

 H2O

 3.4 二氧化碳 一、激趣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小组合作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成功地制取了二氧化碳。

 提问: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什么药品? 2、还记得你们组装的制取装置吗? 3、怎样收集?怎样验满? 二、新课探究 1、引入[实验 6-4],引导学生思考猜测:

 (1)“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从集气瓶中倒入烧杯中?” “你有没有见过气体能倒来倒去的?” (2)“如果我真的能把二氧化碳倒下去,你猜想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两支蜡烛同时熄灭,还是哪支蜡烛先熄灭? 2、师操作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原因及总结结论。

 3、提问回答。

 4、演示紫色小花喷水的实验,提问学生两实验的结论。

 5、引导学生猜测把干燥小花放入二氧化碳和把湿润小花放入二氧化碳中的现象。

 6、演示并提问学生描述观察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7、师把变红的小花取出加热,提问观察的现象、原因。

 (五)“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1、师要求学生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强调:常用这一反应来检验二氧化碳。

 2、提问固体二氧化碳的俗名、特性、用途。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练习

 3.5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一)课堂导入 “憋气”活动: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看哪个同学坚持得最久。

 (二)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自学教材相关内容,观察系统模式图,同时思考。

 提示:①自学过程要结合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观察要有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贴图展示:

 请学生到黑板上用写有呼吸器官的标签卡,在彩图相应的位置进行张贴,并阐述该器官的主要功能。

 (三)人体是怎样完成呼吸的 1.体验呼吸 用手按住胸前及肋骨,尽力吸气和呼气,感受胸骨和肋骨移动的情况。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移动)

 2.学生分组实验 每个小组将分配到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将弹性模向下拉或向上推,观察气球的体积变化,思考气体的进出情况,并推测膈的升降与呼吸。

 3.实验分析与展示 4.寻找呼吸肌 结合课本,在图中标出人体的呼吸肌。

 5.“吸气”的学习 带着问题,结合书本和投影动画,分析吸气过程。

 ①主要哪些肌肉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 ②肋间外肌、膈肌等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 6.呼气的学习 经过吸气的学习,呼气的学习由学生直接完成,并投影展示。

 (四)生活问题角——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问题 1:为什么用鼻子呼吸要比用嘴呼吸要好? 问题 2:在吃饭时,说说笑笑容易发生什么事情?你的理由是? 问题 3:在公共场所,我们都能看到“禁止随地吐痰”的警示牌,为什么?

 3.6 光合作用 活动 1【导入】提问:

 种子是如何长成参天大树的,可口的水果和瓜果是如何长成的? 一、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一)植物中的淀粉(有机物)不是来自土壤 活动设计:土壤浸出液和稀米汤中都滴加碘酒,观察现象 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 结论:植物中的淀粉不是来自土壤 活动【讲授】了解海尔蒙特实验

 ①提问: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到底从哪里来的呢? ②讨论、汇报

 ③讲述:大多数同学认为植物主要的养料是从土壤里来的,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

 曾经是这样认识的。这种认识对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 300 年前,比利时的科学家海尔蒙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我们称为“海尔蒙实验”。

 (二)植物能制造有机物 活动设计:天竺葵暗处理后,进行对照实验,遮光和光照,再酒精脱色,碘酒检验 现象:叶片照光部分显蓝色,而遮光部分不变色 实验表明:绿色植物能在光照下制造有机物,并且只有在绿色部分 收获:(1)认识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①出示 Flash:植物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②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

 ③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

 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 ④汇报。

 ⑤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2)了解叶的光合作用。

 ①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 ②出示课件(或看教材中的插图)。

 ③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

 活动 4【活动】分组思考并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

 (1)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①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 ②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呼出什么气? ③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人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 (2)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食物),动物和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的含量才能保持平衡,供人和动物呼吸所用。可见,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离不开植物。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保护绿色植物,保护大自然。

推荐访问:备课 第五次 初中 初中:八科学第五次备课 八上科学第一课笔记